
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求职季节。
在这求职的路上,我们的心情与许多毕业生一样,有许多的期盼与等待,有许多的挑战与选择,有许多的鲜为人知的求职故事。但我们坚信着,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,毕业生的就业就充满希望。今天,我们高兴地与您一起分享“409的求职故事”——2002年12月8日,羊城晚报记者邓琼、邓勃采访我院中文系409宿舍8位女同学求职的故事。如今,409宿舍8位女同学已走上工作岗位,3月30日,羊城晚报记者莫艳明继续采写“八个女生大学生个个有好去向”的新闻。
409宿舍8位女同学的求职故事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,学院师生也在关心她们的去向。明天,学院召开毕业就业工作会议,对今年的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。为了更好地激励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,我们特编辑这组新闻回顾。
八位女大学生个个有好去向
本报讯 今年大学毕业生求职又到了的最后的阶段。去年本报关注过的《409的求职故事》中的8个女大学生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,昨天在母校旁边的一家餐厅举行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。
小文和东梅有事抽不开身,昨天相约见面的只有6个人。
寝室长阿英在广州市的一家IT公司做网络采编。她告诉记者,她的工作看起来很时尚,其实十分辛苦;欧阳在广州市白云区的一所小学当老师,她说小孩子很可爱,但教起来还真不简单;小何在肇庆市工商局,干的是基层工作,是个需要耐心的活儿;号称“大师”的小凡工作于省女子监狱,她笑称自己是一个“特殊园丁”;个子最小的“布点”在龙川中学当高中老师;小花留校,在中文系担任辅导员。
她们还告诉记者,小文圆了自己的读研梦,考上了暨南大学的研究生,东梅也在广州一所高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。
(莫艳民 熊薇 林启词)
(转载自《羊城晚报》2004年3月30日 要闻 A3)
新闻回顾——《求职路上第一天》
开场白
广东省前天为明年毕业的大学生举行了首场综合性大型招聘会。今年情况有些特殊———仅仅一句“这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本科毕业生走上社会”,道不尽他们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挑战;仅仅在每个招聘会浮光掠影地截取些片段,也难以描述毕业生求职的苦辣酸甜。
所以,我们希望能够真正深入这一段特殊的日子,与毕业生一起备战、上场、休整、等待、决胜……用我们的相机和笔,为他们鼓劲加油。
本报记者找到一所普通院校的几位普通毕业生,她们来自广东、湖北、陕西,分别选择了就业、考研、出国……预测她们的前程还为时尚早,但我们将尽力为读者展现一群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足迹,以及社会为她们立业所做的启蒙。
前天,是我们镜头中的八位中文系女孩真切感受求职大潮的开始,她们来自同一个宿舍:409。
出发,一路兴高采烈
招聘会上午9时开始。女孩们所在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与招聘会现场不过四五站的距离。早上6时30分,习惯早起的“布点”已经把大家叫醒。简单地梳洗和早餐后,拿起头天晚上已经准备在床头的简历,7时正,她们出门了。
去参加这场招聘会的只有五人,因为小文、冬梅和“布点”准备考研。
公共汽车上,女孩子们谈笑风生,被别人说成“像去春游”。但是汽车开到举行招聘会的天河体育中心时,里面的人山人海让她们不约而同地“啊”的惊叫一声,忽然沉默。
入场,五人各有心思
只好耐着性子先排队。买票、进场的人流都已经在体育中心的院内拐了好几个弯。8时15分,五姐妹被人流拥着进了场。招聘单位的代表大多还没来。可即使只看单位名称也能发现,适合她们这些师范类毕业生的学校职位实在不多,女孩们心里有些着急。
走在最前面的小何,是全宿舍最早做好简历和最热衷于收集招聘信息的,她不放过任何一个摊位,边走边念叨:“真不理解,怎么中小学都要招研究生!”陕西女孩阿英是宿舍长,她已经把期望值从广州调开,只要是珠三角的学校都能接受。欧阳是有名的“恋家女”,所以特别注意河源、惠州一带的招聘信息。小花的神色比较轻松,因为家里正帮她联系出国的事,来参加招聘会只是想感受一下气氛,考察考察自己的竞争力。被称作“大师”的小凡不想当老师,冒着和父母翻脸的危险,在寻找一份编辑部的工作。
返校,倦怠逐渐袭来
一圈走下来已经满头大汗,女孩子们的收获却不大。学校招人的本来就少,起点还多是研究生学历或有经验者,大家手里的简历几乎还原封不动,只有小凡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杂志投了份材料。
女孩们只有彼此安慰:这次综合性的招聘会不能代表广东的师资需求,中旬在华师或自己学校举行的师范类专场才有大把机会。但失望和倦怠还是逐渐袭来,不到11时,她们返程回学校。不知谁嘟囔了一句:“回去告诉‘布点’她们,一定要拼命考上研究生!”
文/本报记者 邓琼 图/本报记者 邓勃
(《羊城晚报》2002年12月8日 要闻 A3)
|